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杨干村

杨干位于徽州区中部,由岩寺往北去黄山的公路在佛子岭头分叉,左边去黄山,右边到杨干、呈坎。跌下佛子岭脚就是下杨干,跨过?川河是中杨干,再上便上上杨干了。上、中、下杨干在外界通称杨干。杨干元代属14都,明清时期隶属徽州府歙县通德乡丰乐里,民国时期隶属潜口管辖,新中国成立后,于1952年划归呈坎公社,今属徽州区呈坎镇。该村由水埠口、上杨干、中杨干、下杨干、周林田5个自然村构成,人口约1400余人,村委会设在上杨干。

据现有史料考证,上杨干在晋代建村。金氏家族从杭州十字街迁来定居,占、叶两姓到明初始迁入,后来,王、杨、吴相继来此定居,所谓“先有金、占、叶,后有王、杨、吴。”据王氏族谱记载,上杨干盛于明代。当时上杨干前后1华里的村庄,四周封闭,出入只有前后两个大门,村中民宅连为一体,起到防盗防偷的作用。上杨干原称“王干”。明代王姓兴旺时,王氏有人在朝中当按察御史。村中原有牌坊,惜在文革时被拆除。传说按察御史归隐故里后,得一奇病,被村里杨姓郎中“杨半仙”治好,御史为答谢杨氏的救命之恩,特许村名以杨姓为首,故改“王干”为“杨干”。杨干村名由此得来。但从史料来看,这也不过是一个附会的美丽传说,不足为信。随着历史的变迁,家族的兴衰,现今上杨干以陈姓为主。杨干村头原有“杨干禅院”,俗称“杨干寺”。该禅院座落在黄龙山脚,背靠黄龙山,门对?川河,坐西北、朝东南。从杨干去呈坎走老路要经过寺门前。禅院左上边有一眼井,旱年不浅,涝时不溢,四季长流,水质胜于它处。该禅院建于宋,鼎盛在明,扩建后规模庞大,最兴旺时僧人多达百余。建有钟鼓二楼,铜钟很大,故杨干有俗语云:“阴坞口的风,杨干寺的钟。”

杨干禅院是呈坎罗氏始祖罗秋隐的墓祠。罗姓为歙县大姓,望族是也。宋代

《新安志》的作者罗愿即属呈坎罗氏。罗秋隐,南宋丞相程元凤撰《碑记》云:“唐季避地之贤者也,为歙之通德乡有罗氏之肇祖,墓在其居南三里许黄龙山麓之阳,曰杨干。”宋宝祐6年(公元1258年),罗氏十三世祖罗鼐看到“族属益炽,散处他乡邑,岁时会拜墓下,老者远莫来,来者幼莫识。”于是,“谋于众,悉出旧缮墓产,别立僧藉专守,供香灯,则不肖者无所用其0,而有力者莫能褫,庶几久计。”同时,罗鼐请定于其岳父程元凤。程元凤提议:“有宁泰乡杨干禅

中文名
杨干村
行政级别
隶属
呈坎镇
所属城市
黄山市
电话区号
车牌代码
皖J
区划代码
341004103204
邮政编码
242700

杨干村高清地图

呈坎镇下属其他社区

杨干村相关资讯